深化校地合作 共促传承创新——设计与艺术学院一行赴绍兴开展非遗工作专项调研
浏览次数: 1|发布时间: 2025-04-25 18:39:01|来源: 半岛全站官方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设计学科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4月18日至19日,设计与艺术学院一行赴绍兴市开展非遗工作专项调研,旨在深化校地合作,以“学术视角+设计思维+产业导向”三维联动,探索校地协同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党委书记刘文,党委副书记丁良超,副院长刘咏清、刘宁以及相关人员参与调研活动。
在越剧发源地甘霖镇东王村,调研团队沿着“越剧诞生地旧址” 的展陈脉络,追溯1906年“落地唱书” 向戏曲形态的蜕变历程。斑驳的老戏台、泛黄的戏服手稿、早期唱片复刻品,串联起越剧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剧种前列的文化跃迁轨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与史料,为学院《中国设计艺术史》《传统工艺文化与创新设计》等课程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教学素材。
越剧博物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物与数字展陈,系统梳理了越剧从“落地唱书”到“百戏之祖”的发展脉络。馆内珍藏的明清戏服、经典剧目道具及数字化舞台模型,生动展现了越剧服饰艺术与表演美学的演变历程。讲解员特别介绍了越剧戏服“衣箱制”体系,其通过色彩、纹样与配饰的精妙组合,实现“一箱多用、千人千面”的艺术效果,学院一行深刻理解传统戏剧服饰的符号化表达逻辑。这一独特的服饰体系将被引入《纺织装饰品设计》《手工染织艺术设计》《纺织装饰品设计》等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色彩搭配原则、纹样寓意以及配饰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借鉴这些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创新,使古老的越剧服饰文化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调研组一行专程考察了绍兴市黄泽镇中学的非遗传习社团。越剧盔头制作工坊内,以金箔、绸缎为材,运用扎、刻、绘等传统技法还原戏曲头饰的华美;竹编工艺室中,柔韧的竹条在指尖翻飞,编织出花鸟、器具等作品;目连古戏社团则以唱念做打重现古老剧种的独特韵味。
双方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非遗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相结合,提升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同时,双方还就高校与中小学在非遗传承教育方面的合作模式进行了积极探讨,期望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活动展演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与传承。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中小学在非遗传承教育方面的合作。
走进绍兴市秋明戏具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戏服、道具的设计生产流程,深入了解企业将传统榫卯结构、刺绣工艺与3D建模、智能裁剪技术融合的创新模式。校企双方围绕“非遗技艺市场化开发”“产学研人才培养”展开讨论,期待推动学生参与戏服纹样设计、道具改良等项目;同时依托高校设计资源,开发非遗主题IP,助力企业拓展文旅市场。
此次调研,是设计与艺术学院深化校地合作、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一次实践探索。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非遗+设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整合学术研究、创意设计与产业资源,构建非遗传承创新生态。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元素全面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能力,让民间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地方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大道1188号 邮编:215104 电话 (招生咨询热线) 传真